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中,材料价格波动对工程成本的影响不可忽视。材料调差公式的约定,直接关系发承包双方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平衡。然而,如何在合同中科学界定调差范围、明确计算规则并规避争议,成为行业亟需厘清的关键问题。光顿从法律依据、合同条款和市场波动三个维度,探讨材料调差公式的约定边界与潜在风险。
材料调差公式的约定需以现行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为基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明确规定,发承包双方应在合同中约定材料价格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的调整方法。此外,《民法典》合同编要求条款需公平合理,避免显失公平或单方转嫁风险。若调差公式偏离法定原则或行业惯例,可能因违反强制性规定而无效,甚至引发诉讼。
调差公式的核心在于条款的清晰表述。合同需明确调差材料的类别、基准价格来源、波动幅度阈值以及计算公式。例如,基准价可参考投标期信息价、合同签订日市场价或第三方指数;波动幅度通常设定为±5%或±10%,超出部分按约定比例分摊。若条款存在模糊表述(如“合理调整”“据实结算”),极易导致结算争议。实践中,因“可调差材料范围”界定不清引发的纠纷占比高达30%以上。
异常市场波动与不可抗力事件的认定,是调差公式的又一争议焦点。例如,2021年钢材价格暴涨60%,部分项目以“不可预见”为由要求调差,但法院判决需结合合同是否约定“异常波动”免责条款。若合同中未明确界定“市场异常波动”的标准(如超出行业预警值、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或未区分政策性调价与市场自发波动,发承包双方将陷入责任推诿僵局。
材料调差公式的约定红线,本质是风险分配与利益博弈的平衡点。通过锚定法律规范、细化合同条款、量化市场波动标准,方能实现调差机制的公平性与可操作性。唯有在“法律合规性”“合同条款完整性”与“市场波动界定”三重维度上严守边界,才能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筑牢风险防火墙。关注光顿建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